深入研究相關政策,統籌公園建設時序及實施路徑,推動公園綠化實施,切實改善提升生態環境,提高居民生活的幸福感、滿足感。
—— 解析“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
日前,在“十四五”規劃的帶動下,城市公園的建設逐步凸顯其重要性。公園的發展勢頭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城市公園功能上的發展。現代中國的城市公園經過了十年左右時間的快速發展,在硬件建設方面已經發展到了一個較高的層次。
二是城市公園文化上的發展。主要是文脈的表達,文脈代表著一個公園所具有的文化底蘊,代表著城市文化的特色,需要通過一些具有特定時代意義的建筑和標識系統所承載。
2017年初,以自然山體和豐富的野生植被為依托,總體規劃布局為“一環兩軸四區多點”的湘府文化公園在市民的翹首以盼中開放。
經過三年時間的更新迭代,目前湘府文化公園已經完善了“三館一中心”和初步建成的生態景觀軸形成整體景觀功能布局。
獨具意蘊的蓮花廣場、蜿蜒徜徉的旱溪、明潔清幽的靜影潭、視野開闊的清風臺、倚松聽風的聽松臺、現代智能的智樂園……沿著各個景點一路行走,如置身一幅水彩畫卷。
這樣心思巧妙的布局,得益于一開始,偉達標識對湘府文化公園進行實地調查和文化挖掘,研究其所蘊藏的特色文化,從中篩選出獨特的文化主題,并將其體現在公園的標識系統建設中。
充分體現出湘府文化公園以“山水文化,自然美景”為基礎,現代、自然、開放式城市生態休閑公園的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導向系統的設計是經過對地貌、建筑構造、生物形態、人文習俗、工巧技藝等進行挖掘提煉,用特殊的圖形表現具體的事物、事件、情景以及抽象的精神、觀念,形成其獨特的文化符號。既保障信息明確、易于辨識、指向清楚,同時又要顏色素雅、自然,兼顧與周圍環境相協調,提升公園整體形象的作用。
城市公園作為城市開放空間,與傳統公共空間構成要素相比,其外向型的空間風格和生活化的公共空間之間的綜合化、多樣化將隨時代變化而不斷更新。
偉達標識把湘府文化公園內部相關的有效資源,以系統有序的形式加以組織,從而提煉公園的內在精神,提高公園的對外形象,形成完整、科學、高效的資源體系。
利用具有自然感材料的處理方式,借助公園中的標識系統要素的形式或符號,在設計中選用符號化的傳統形式,來傳達湘府文化公園的文化傳承與發展。
凱文·林奇曾說過:那些第一眼便能確認并形成聯系的物體,并不是因為對它的熟悉,而是因為它符合觀察者頭腦中早已形成的模式。
一個好的環境認知模式能夠使用戶在感情上產生十分重要的安全感。所以偉達標識制作的園區總平面圖給每個走進公園的人建立一個心理的概念模型,能夠讓信息通過一定的組織迅速的在大腦中形成一種概念,讓每個來公園的人產生信賴、信服、欣賞等認知感。
公園的標識導向系統作為公園文化形象的一部分,需要考慮到很多文化生活的獨特性。作為城市公園應該繼承該城市的地方景觀和文化,應該保持它所在城市的自然、文化和歷史方面的特色。
偉達標識在湘府文化公園標識系統設計中發掘、表達、傳承傳統文化,借助于地域文化的形式與內容去尋找新的含義或形成新的視覺形象,既使設計內容與文脈聯系起來,又可以結合當代人的審美情趣,使設計具有現代感,在十四五發展的勢頭下,為長沙文化圈打造出城市公園的“金字招牌”。